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12個新藥獲批 中藥傳承創新發展之路走通走寬

2022-01-20

  2021年,國家藥監局批準12個中藥新藥(含9個創新藥)上市,創近5年新高。相關藥品覆蓋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治療領域,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龍頭”“黑馬”兼有,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初顯成效。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中藥制藥系主任杜守穎指出,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建立健全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有效促進了新藥申報和審批數量增加。“多個創新藥獲批上市釋放了重要信号,将極大激發企業研發熱情和資本投資熱潮。中藥行業未來可期。”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玄振玉高興地說。
 
  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國家藥監局既完善制度、優化機制,也加強服務。“我們總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藥物應急審批‘研審聯動’等經驗,闡明中藥創新研發怎樣做、如何好,并給予企業‘點對點’的技術指導和注冊服務。”國家藥監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國家藥監局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指導企業找準臨床定位、開展科學研究、取得可靠證據,為中藥新藥研制助力。
 
  古方結新果
 
  2021年批準的中藥新藥均是由“方”變“藥”,其轉化是“源于臨床、回歸臨床”的生動實踐,這也意味着中藥注冊分類改革提出的具有中藥特色的注冊審評路徑逐漸走通。
 
  以石家莊以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解郁除煩膠囊為例,該産品是在臨床經驗方基礎上研制,其處方根據中醫經典著作《金匮要略》記載的半夏厚樸湯和《傷寒論》記載的栀子厚樸湯化裁而來,開展了随機、雙盲、陽性對照藥(化學藥品)、安慰劑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在以嶺藥業研究院副院長李向軍看來,該産品的開發對于從古代經典名方中挖掘新藥具有借鑒意義——前期,臨床經驗方的主研人通過多年研究,确定了處方的臨床定位,為藥物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期,企業按照注冊要求進行了嚴格的研究,獲取了系統、充分的證據。
 
  在新的審評審批機制下,研發企業大膽創新、嚴謹求證。與此同時,國家藥監局靠前服務、研審聯動,讓中藥創新研發少走彎路。
 
  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銀翹清熱片于2021年11月獲批上市,是2020年新中藥注冊分類實施以來首個按照1.1類創新藥申報的中藥創新藥。“在注冊申報過程中,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以下簡稱藥審中心)主動指導我們按照新的要求完善資料,還組織了溝通交流會,邀請專家與企業就關鍵技術問題進行面對面溝通。”康緣藥業研發總監章晨峰介紹。
 
  山東鳳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藥芪蛭益腎膠囊研發曆時近20年。“在着手開發這個産品時,我們知道糖尿病腎病危害大、患者多,但對中藥創新缺乏足夠了解,也低估了創新研發的難度。”該公司副總經理商桂春坦言。正因為如此,企業對藥監部門的主動服務有更為深刻的感受。
 
  在産品研發過程中,鳳凰制藥獲得了各級藥監部門多方位的指導與幫助:在開展Ⅱ期、Ⅲ期臨床試驗時,山東省藥監局指導企業篩選臨床試驗機構;在制定質量标準過程中,山東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對企業的咨詢及時予以答複;在注冊申報階段,藥審中心與企業密切溝通,幫助企業準确把握注冊法規要求……
 
   “技術審評過程中,有時候晚上下班了,藥審中心的工作人員還打電話過來,告訴我們需要補充哪些材料、說明哪些問題。”商桂春對藥審中心的工作作風印象深刻。
 
  事實上,在中藥創新研發這個系統工程中,國家藥監局積極調動全系統資源,努力全方位助力。記者了解到,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管理司與藥審中心等直屬單位建立工作機制,每月跟進審評進度,協調解決相關品種在核查檢驗等環節遇到的困難。此外,國家藥監局還與省級藥監局密切聯系,指導省級藥監局提前介入、加強指導,切實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構建新體系
 
  在中藥新藥開發上,監管部門和企業達成共識,那就是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明中藥的療效。如何講清楚、講明白中藥怎麼能有效?“三結合”是一個突破口。
 
   “三結合”是指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體現了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原則,尊重中醫藥理論及傳統用藥經驗,符合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需要。國家藥監局圍繞“三結合”優化審評策略,中藥新藥研發不強求“小白鼠點頭”,赢得了行業一緻好評。
 
   “相比過去,現在的中藥審評思路實現了徹底革新。”玄振玉舉例說,改革後的審評思路,破除了唯成分論的評價方式,強化人用經驗的支撐作用,更符合中醫藥發展實際,掃除了中藥創新研發的障礙,讓研發單位在中藥具有治療優勢的疾病領域能大展身手。
 
  構建“三結合”注冊審評證據體系,推進中藥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制修訂是重頭戲。據統計,藥審中心2020年以來發布了十餘個中藥藥學技術指導原則,建立完善中藥新藥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既加強了對企業研發的指導,也進一步規範了審評工作。
 
   “有了系統的指導原則,企業創新研發就能少折騰。”商桂春告訴記者,技術指導原則體系的完善,讓企業研發活動有的放矢。企業發力方向與審評思路一緻,研發更加高效。
 
  這些指導原則在制定過程中進行了充分調研,并廣泛聽取業界專家意見。相關指導原則在制修訂過程中至少要經過藥監部門内部、科研院校專家學者和行業企業專家代表三個層面的讨論,在充分研讨的過程中逐漸完善。
 
  玄振玉也是蘇州玉森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作為科研院校專家和企業代表參與過相關研讨。他對這種層層遞進的指導原則制修訂模式給出了高度評價。他說:“藥審中心每一步工作都很紮實。有些企業和研究者提出的建議非常接地氣,得到了藥審中心的充分重視和吸納。出台的指導原則結合了專家和行業的建議,可執行性更強。” 
 
  激發新動能
 
  國家藥監局打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組合拳,激發了中藥創新活力,中藥新藥臨床試驗和上市申請數量均呈現回暖趨勢。中藥新藥上市申請的批準量同步增加,在2019年至2021年分别為2個、4個、12個。
 
   “中醫藥發展恰逢最好時期,監管部門能不斷推出适宜的政策措施,為創新藥品開發提供有力保障。我們對此深信不疑,将繼續沿着既定方向,推進創新研發。”李向軍的話道出了中藥企業的共同心聲。玄振玉則觀察到,除中藥企業外,以化學藥為主要業務的企業也對中藥創新研發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企業的熱情,來自于對行業發展前景的信心。玄振玉說,雖然目前對中藥創新藥的技術标準提高了,但這些标準是全行業的共識,并非高不可攀。最重要的是,藥監部門給出明确的技術評價要求,研發活動更加有章可循。“在研發理念和審評理念保持一緻時,大多數技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他補充道。
 
  章晨峰表示,中醫藥在很多疾病治療領域具有特色優勢,通過深入研究,能研發出具有臨床價值的創新中藥。即便是普通感冒這種常見病、多發病,由于已有中成藥普遍起效時間長、用藥周期長,效專力強的新藥仍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這也是康緣藥業敢于持續投入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
 
  商桂春則明顯感到,中藥創新研發全鍊條各要素都被調動起來了,創新研發環境變得更加友好。他說:“以前專門開發中藥的研發機構和合同研究組織寥寥無幾,現在情況已大大改善。”
 
   “運動員”展現出極大的熱情,“裁判員”回饋以最大的誠意。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第二批重點項目中的三個項目與中藥評價有直接聯系,業界關注的中藥技術指導原則陸續公開征求意見,《中藥新藥複方制劑中醫藥理論申報資料撰寫指導原則(試行)》等發布實施,“三結合”相關專題研讨頻繁進行……中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
 
   “随着改革深化,業界期待的細化政策将逐步配套。”藥審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結合審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藥審中心正在組織制定指導原則,以進一步明确“三結合”注冊審評證據體系下中藥新藥的研發策略。此外,針對人用經驗應該如何收集整理等中藥注冊申請熱點問題,藥審中心經過專題調研,選擇惡性腫瘤、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三個具體适應證為突破口,引入真實世界研究等新工具新方法,正與中醫臨床相關适應證領域的權威專家一起針對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技術要求進行攻關。
 
  記者還獲悉,國家藥監局正在總結改革經驗,加快構建符合中藥特點的審評審批制度體系,助力中藥傳承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