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談判、集采…醫保制度改革深刻調整醫藥市場

2021-11-22

        日前,從《中國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會現場獲悉,我國從2018年起連續3年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初步估算通過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累計為患者減負近1700億元。自2018年集采改革以來,截至2021年9月,累計節約費用約2500億元。
 
  驚人的數字背後,是市場格局的深刻調整。《藍皮書》跟蹤了31個省份804家醫院2015年以來臨床用藥情況,結合全國數據分析醫院臨床用藥變化。“2021年第一季度與2015年第一季度相比,第一批國家集采藥品的用量增長了3.5倍,金額反而減少了3.6%,市場占有率從40%左右增加到85.3%。”《藍皮書》編寫單位中國藥學會科技開發中心專家劉皈陽說。
 
  醫保談判藥品大幅放量
 
   “如果沒有醫保談判(藥物)降價,我是治不起這個病的。”80歲的方桂清老人高興地說,因為病毒性丙型肝炎治療藥物降價進入國家醫保目錄,他隻花了不到兩萬塊錢就把病治愈了,而“原價的話得花十來萬”。
 
  醫保談判有“靈魂砍價”之稱,談判對象是創新藥,近三年來規模逐步擴大。2018年,17種抗癌藥通過談判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平均降價56.7%。2019年談成97個藥品,其中70個新增藥品價格平均降幅為60.7%,27個續約藥品價格平均下降26.4%。2020年,119種藥品談判成功,平均降價50.64%。通過談判,昂貴的進口藥、新上市的創新藥開出“平民價”甚至全球最低價,惠及大量患者。
 
  價格降幅如此大,創新藥企業為什麼還要“跟”?這是因為中國用藥市場和醫保市場的重要性。對很多藥企來說,中國是其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而醫保基金是我國醫藥市場最大的支付方。通過談判,藥品得以更快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進入更多醫院,獲得醫保基金“買單”。
 
  在2019年的醫保談判中,進口降糖藥達格列淨被“砍”到了全球最低價4.36元/片。阿斯利康中國副總裁黃彬日前介紹,截至今年10月,達格列淨在中國已進入10098家各級醫療機構,而在納入醫保之前僅2160家醫院。“10098家相對2160家,是巨大的變化和差異。”他強調。
 
  談判藥品在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後大幅度放量。《藍皮書》顯示, 2018年談判藥品用量增長率在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出現高速增長,其中2019年第二、三季度用量同比增長率高達1349%、1582%;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藥用量(化學藥品、生物制品)大幅下降的情況下,2019年新增談判藥品用量增長率依舊呈顯著增長趨勢,2020年第三、四季度用量同比增長率為657.6%、768.6%。
 
  仿制藥替代原研藥趨勢顯現
 
  與醫保談判雙線并行,國家集采對原研藥和仿制藥進行以量換價。前五批集采覆蓋了218個品種,包括高血壓、糖尿病、慢性乙肝等慢性病和常見病的主流用藥,中選藥品價格從國際價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與之相當的水平。
 
  降價幅度有多大?阿卡波糖原研藥集采前價格是1.3元/片,集采後價格降至0.18元/片。腫瘤治療藥物吉非替尼通過集采降價69%,平均為41.8元/片。
 
  因為藥品降價幅度大、采購量大,國家集采在短短幾年内深刻攪動市場,促進了市場集中度提高,也帶動同通用名未中選産品主動降價。《藍皮書》顯示,各批次中選産品的用量占同通用名(劑型)藥品比例均在落地後迅速升高。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前三批國家集采中選品種用量占比已達80%。從醫院級别來看,中選産品在二級及以下醫院的用量占比略高于三級醫院。從地區來看,2021年第一季度西部地區中選産品用量占比超過90%。
 
  集采後藥品的質量保障受到普遍關注。在“4+7”集采試點進入結果執行階段同期,由國家相關部門指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選取部分中選品種,通過分析真實診療環境下的數據進行療效與安全性評價。宣武醫院藥學部主任張蘭介紹,這項研究從2019年1月27日開始持續了近兩年,納入了北京市22家醫療機構,不同的藥品有不同的研究方案。
 
  研究結果顯示,涉及乙肝、高血壓、腫瘤等8個治療領域的14個中選仿制藥與原研藥在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上均無差異,這為仿制藥替代原研藥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證據。
 
  在部分品種上,仿制藥替代趨勢十分明顯。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技術标準部主管柳雯馨介紹:“第一批集采實施以前,原研藥的市場份額能達到60%以上,但随着第一批集采推進,原研藥市場份額被逐步壓縮,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僅存20%左右。可見集采政策有力推進了仿制藥對原研藥的替代。”
 
  醫院用藥結構大調整
 
  醫保談判和國家集采常态化推進的背後,是國家醫保目錄“騰籠換鳥”的加速進行。臨床用藥結構在這個過程中深刻調整,醫療機構高使用金額藥品發生巨大變化,2015年金額排名前20位(TOP20)的品種中僅有4個保留在2021年第一季度TOP20中。
 
  2019年7月發布的《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含20個品種,其中奧拉西坦等7個品種是2015年TOP20 品種。在重點監控合理用藥目錄公布、國家醫保目錄調出相關品種後,這些品種全面退出TOP20。
 
  事實上,這20個品種的市場普遍萎縮,其銷售金額和用量自2019年第三季度起就開始下降,在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後大幅度減少。對比2015年第一季度,2021年第一季度這些品種的使用量下降了83.7%,使用金額下降了87%。
 
  部分國家集采品種也因藥品總費用下降,在2021年第一季度退出了TOP20,包括心血管系統藥物阿托伐他汀和消化系統藥物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與此同時,抗腫瘤藥物從零增加到6種,神經系統藥物從1種增加到3種,血液系統藥物從2種增加到3種。“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目前醫院用藥結構使用金額較多的藥品和疾病負擔更加匹配。” 劉皈陽補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疾病負擔較重的幾個治療領域,我國在藥品費用投入上與全球趨勢更加一緻。《藍皮書》顯示,2020年全球銷售金額TOP20藥品含14個抗腫瘤及免疫調節劑、2個全身用抗感染藥、2個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1個感覺系統藥物、1個消化系統及代謝藥物。我國2021年第一季度用藥金額TOP20的藥品中,有全身用抗感染藥4個、血液及造血系統藥物3個、抗腫瘤藥物6個。
 
  此外,随着醫院臨床用藥變化,醫院内部收入結構也逐步優化。柳雯馨介紹,醫療服務利用調查數據顯示,醫院藥品費用占比連續下降,從2015年的50.7%下降到了2019年的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