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以藥改契機推進“三醫聯動” 中國醫改破冰前行

2019-12-30

2019年,降藥價“虛火”之戰在中國各地打響。如何借助此次國家藥品采購機制重大改革的契機,深化醫藥、醫療、醫保聯動改革,進一步破解民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已曆經十年的中國新醫改,正在破冰前行找尋答案。
 
  近日,肺癌患者陳甯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消息。她一直服用的抗癌靶向藥吉非替尼,從此前的一盒2280元(人民币,下同),在當地直降為547元,再加上醫保報銷,陳甯未來每月自付費用隻需幾百元。
 
  随着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擴至全國,不僅是肺癌領域,腫瘤、乙肝、高血壓、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患者的醫藥費用在多地都顯著下降。
 
  中國建立醫保制度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輪醫保談判近日也備受關注。70種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新藥“入圍”醫保,涉及腫瘤、罕見病、丙肝、糖尿病、耐多藥結核等領域,價格平均下降60.7%。
 
  為确保“自降身價”的藥品質量“不打折”、供應“不斷貨”,中國官方采取多舉措加強藥品臨床使用情況監測,并逐步建立健全藥品價格常态化監管機制,在保證質量和供應的同時,力促藥品回歸合理“身價”。
 
  深化“三醫聯動”改革
 
  質量過硬卻沒有“營銷費用”的藥品,如何才能獲得醫改主力軍——醫務人員的“青睐”?
 
  業内人士指出,切斷醫院與藥品的利益鍊條,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離不開建立科學合理的醫療行業薪酬分配機制,從“以藥養醫”轉變為“以技養醫”。
 
  福建省三明市沙縣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謝顯金透露,在當地醫改前,自己一年工資不超過十萬元。近幾年,年薪至少翻了一倍。
 
  三明市是全國醫改的“明星城市”。2012年,該市醫保基金虧損約2億元,在巨大壓力下被迫啟動醫改。通過大力深化醫藥、醫療、醫保聯動改革,實行藥品耗材聯合限價采購,将騰出的空間主要用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優化醫院收入結構等。
 
  三明醫改不斷突破利益藩籬,“步步驚心”卻成效顯著。三明市城鎮職工醫保住院次均費用由醫改前的6553元下降到2018年的5847元;醫務人員年平均工資從醫改前的4.22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11.34萬元。
 
  今年12月28日,中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問世,堅持“三醫聯動”改革作為新醫改推向縱深的關鍵被納入其中。日前,中國官方已制定“時間表”,明确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互聯網+”助力分級診療
 
  在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值班醫生面對着一台大屏幕,屏幕裡的患者因為突然胸悶、氣短,在銀川市大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的陪同下,通過在線互聯網門診接受第一人民醫院醫生的診療。
 
  甯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範區自2018年獲批以來,已構建起從自治區覆蓋到鄉村的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探索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低成本、可複制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模式。
 
  在該模式的推動下,有效實現優質資源下沉,盡力讓當地民衆在“家門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曾經醫療資源相對落後的甯夏已經站在了中國新醫改的前沿。
 
  作為解決“看病難”的重要舉措,中國多地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特色分級診療模式:利用“互聯網+智慧家庭醫生”方便社區居民就診;用自助機讀取醫保卡,繼而定向分診;通過區域醫療協作平台進行雙向轉診……
 
  截至目前,中國新醫改已取得顯著成效。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下降到了30%以下。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王賀勝表示,未來将針對藥品集中采購見效過程中的堵點和痛點,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破冰前行,進一步提升民衆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