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無公害種植是中藥材品質升級最具現實意義切入點

2018-11-28

“中藥材質量的穩定和提升事關中醫藥産業現代化,更與人民群衆健康福祉息息相關。”近日,在由中國中藥協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共同主辦的“中國藥材品質升級戰略論壇”上,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就中藥材品質升級出謀劃策,并呼籲推動中醫藥全産業鍊進入無公害時代。
 
  “中醫毀于中藥”的說法流傳已久,說法雖誇張,但中藥材整體質量不高影響了産業發展卻是事實。“中藥材質量是中藥産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藥材有問題,藥就好不了。”天津藥物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的發言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共鳴。
 
  從種植角度看,産于特定地域的道地中藥材在品質上更有保障。例如,雲南三七、浙江貝母、甯夏枸杞、長白山人參等都屬于道地藥材。但是,随着藥材需求量增加導緻産地外擴,中藥材道地性受到一定程度影響,部分中藥材的連作障礙同樣制約着藥材道地性的發揮。
 
  以目前最大的中藥品種三七為例,中醫藥領軍企業——雲南文山苗鄉三七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餘育啟介紹,多年前他們就開始與雲南農大、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多個研發團隊開展連作技術攻關,但直至2017年6月份,三七持續種植複合技術體系才正式通過成果評價鑒定,取得了階段性突破,技術瓶頸突破之難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生态環境惡化,片面追求産量,在藥材栽培過程中不當使用農藥、化肥以及硫磺熏蒸過度等不規範操作,也嚴重影響了中醫藥産業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大部分中藥材尚未開展藥品标準體系建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介紹,2015年版《中國藥典》共收錄655種中藥材,其中無理化鑒别方法的達83種,無含量測定方法的達242種,指标成分不明的達152種,80%以上的中藥材未開展系統研究,中藥材品質亟待升級。
 
  全面提升中藥材品質已成為促進中醫藥産業發展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中藥材種植面積超過333萬公頃,在中醫常用的600多種藥材中,約300種實現了人工種養。與會專家認為,提升中醫藥産品的質量水平,必須從控制和提升源頭藥材質量做起。一方面要大力推廣标準化種植,嚴格把控藥材質量;另一方面要強化管理,保護種植地自然環境和種植環境。
 
  “無公害栽培是保障中藥材産業健康發展的必然方向。”作為中藥材無公害綠色種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餘育啟介紹,推動中醫藥産業步入無公害時代現已成為業内共識。2017年6月份,文山苗鄉三七公司聯手業内9家單位共同發布了中藥材首個無公害團體标準——《無公害三七藥材及飲片農藥與重金屬及有害元素的最大殘留限量》。今年1月份,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也提出自律意見,要求聯盟内中藥材生産企業實現中藥材加工過程無硫加工、無黃曲黴毒素、無高毒農藥使用,同時保證中藥材種植、生産全程可追溯。
 
  陳士林認為,無公害種植是中藥材品質升級最具現實意義的切入點,“中藥材品質升級涉及種植養殖、采集、貯存和初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推動産業實現無公害,科技将發揮重要作用”。
 
  據悉,目前基于抗逆新品種的分子輔助育種已為無公害精細栽培提供了良好的源頭保障。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董林林博士說,“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體系”現已完成中藥材基原物種122個基因組圖譜構建、43個中藥材優良品種選育,并有15個獲得了新品種證書和良種證書。
 
  作為論壇成果的一部分,論壇主辦方當日與上海藥材公司、文山苗鄉三七公司、盛實百草藥業等共同呼籲開展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有限度使用國家推薦标準的化肥和農藥,加大培育抗逆新品種為無公害中藥材提供源頭保障,建立中藥材病蟲害防治體系和中藥材生産标準規程。“全行業一起行動起來,用科技武裝古老的中醫藥,實現中藥材品質升級,給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中醫藥産品。”餘育啟說。